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历经风雨的大宗交易场所本色尽显,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犹如发展路上的一道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此外,大宗交易场所利好政策频出,觅得监管平衡点,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从实际出发,这对于仍处于复苏期的大宗交易场所而言,是最大的机遇,也是最大的挑战。那么,大宗交易场所如何清晰地找准定位?如何学会借力借势?如何培育创新的商业模式?如何构建集聚效应更强的商业生态?这都是大宗交易场所2023年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当地特色资源转化出更多新优势,才能追上“服务实体经济”这道光,才能不负韶华。
清整活动持续,深化发展环境
谈及大宗交易场所发展,不得不提及清整活动。回顾大宗交易场所发展史,清整活动是其多年来不可磨灭的标签之一。2017年初,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活动(以下简称“回头看”活动)雷霆万钧,这次的清整活动彻底让蒙眼狂奔的大宗交易场所彻底傻眼儿。这年冬天,大宗交易场所无一不瑟瑟发抖,纷纷直呼:“这个冬天有点冷儿!”如今,“回头看”活动已逾六载,有的冻死在这个“冬季”,有的扎根在这个“冬季”。从目前现存的大宗交易场所来看,有活跃的,有沉寂的,有依然死性不改的,但总体是想做实事儿的人已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大宗交易场所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有序发展的轨道。
经过这个正本清源的过程,目前留存且活跃的大宗交易场所大部分具有产业背景雄厚,以及由国资控股的特性,具备开展交易场所运作的独特优势。与此同时,近年来事关大宗交易场所发展的鼓励政策层出不穷,各种利好因素集中显现。可以说:“当下大宗交易场所天时地利人和。”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关于2023年我国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2023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还是放在了第一位置。众所周知,2022年经济工作定调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首次将两者并列提出,意味着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此外,2022年12月中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统筹”,以及政策加力和强化各界信心等内容,透露出的信号是:“释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为2023年的主旋律。”
可以预见,大宗交易场所2023年将坚持正本清源、励精图治,并开始步入加速发展期。大宗交易场所洗牌期间,也引发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新人、老人都坚守到了现在,都成为了行业老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大宗交易场所经过多年的“主城深耕”,这批坚守者需要尽快吹响“冲锋号”,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大宗交易场所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不至于造成盲目建设、资源浪费的悲惨结局。这个过程也将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淘汰赛,未来大宗交易场所数量会进一步压缩,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创新开辟出路,期现协同发力
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大宗交易场所逾越过冬季后的发力点在哪里?这个问题不仅存在当下,可以说是“回头看”活动开展至今,行业人士最为关切的问题,大家为之殚精竭虑。
“回头看”活动被行业人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清整活动”,有人说:“强监管是悬在大宗交易场所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这种情绪无疑过度悲观。从大宗交易场所的实际发展来看,强监管对于大宗交易场所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因为强监管及时将行业纠偏,引入到了“脱虚向实”的发展道路。不利的一面是大宗交易场所曾经一度因强监管不知如何“走路”。
不过,部分地区随后在监管和模式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给予了大宗交易场所足够的创新空间,比如山东实施的“介于期货与现货之间”的试点工作等等。这种包容审慎的监管行为充分释放了大宗交易场所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潜力,也让越来越多地方又重新开始重视起大宗交易场所建设。据悉,越来越多地方开始向辖内交易场所传递信号,监管态势趋于缓和。春江绿水鸭先知。2023年,对于地方而言,必将是大宗交易场所格局排位的关键年。
对于大宗交易场所而言,其发力点也愈发的明显。经过近些年的实践,期现结合正在成为大宗交易场所的主攻方向。无论是越来越多地方开始重视与期货交易场所联系,还是期货品种持续扩容,期货与地方产业特色资源的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这个过程中,布局大宗交易场所的地方则迎来了发展良机。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宗交易场所与期货交易所接轨,可以实现快速发展。近些年,不少大宗交易场所已做出了成功实践,比如: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等等。同时,一批批创新业务在期现合作中落地生根,比如:基差贸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场外期权、预售交易等期现联动模式。
可以预见,2023年,期货现货融合发展仍将是大宗交易场所的重要发力点。一些地方特色品种虽然未上期货,但应未雨绸缪,在期货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深耕产业链服务,培育核心竞争力,以待来日。
深耕产业服务,努力彰显价值
如果说期现结合是大宗交易场所发展的正确模式。那么,锻造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能力则是其真正存在的意义所在,是别人拿不走的核心竞争力。
交易可以是大宗交易场所的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相比电商平台、大宗供应链服务平台,大宗交易场所身戴“批文”光环,第三方的身份更具有公信力,集聚效应更强。作为衔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大脑中枢”,大宗交易场所只有向产业链延伸,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锻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人说:“大宗交易场所的功能角色是衔接产业链上下游的‘中间人’。”但笔者认为,其功能角色更应像是“服务员”,负责从交易到物流仓储、检验、金融等多环节的综合服务。产业客户需要什么服务,大宗交易场所这个“服务员”就能提供什么服务,而不仅是交易这一道菜。当然,大宗交易场所只有先拥有交易才能有理由开展后续的一系列服务,因为后续的服务是基于真实的业务场景所产生的。
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是为了让供应链各环节高效协同,帮助产业链降本增效。当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大宗交易场所更应加“数”前行,更好地赋能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对于大宗交易场所而言,数字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通过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夯实数据基础,打破交易、仓储物流、检验、金融等各环节的数据孤岛,辅以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验真、实时监控,可以在有效管理大宗商品风险的同时,帮助产业链提质增效。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大宗交易场所发展需要时间,但留给大宗交易场所发展的时间并不多。在大宗商品走势波云诡谲、地缘冲突等超预期事件持续影响下,大宗交易场所必须加快步伐,只有与时俱进,全面融入产业链供应链中去,才能更好地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大宗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
编后:道阻且长,惟有奋斗。前面还有好长的路要走,所以一定要冲,一定要看着前面的亮光,一直努力去追,一定能画出一条星光闪耀的轨迹。只要一直在追光的路上,终会光芒万丈。